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因此,三味书屋的命名,体现了私塾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承续。三味书屋的影响:1、教育影响:三味书屋作为私塾,是当时绍兴地区最著名的教育机构之一。同时,三味书屋也是绍兴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为什么叫三味书屋?
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分别是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
扩展资料:
一、鲁迅眼中的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当中。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
同时,书屋中学生和老师都读一些晦涩绕口的词句,更加的凸显出了旧时私塾教育的不尽人意。
二、相关历史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组织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
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
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
三味书屋名字的由来如下:
1、三味一词,源于古人的读书经验总结。古人认为,读书有三种味道:香、色、味。其中,香指的是书本的香气,色则是书本的颜色和装帧,味则寓意着书本中的知识,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略其深意。因此,三味书屋的命名,体现了私塾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承续。
2、书屋的命名也与主人有关。三味书屋的主人,是清朝著名学者、教育家寿镜吾先生。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用自己的学识和行动,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他将自家的书房命名为三味书屋,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名称,表达出他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3、三味是指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意思。这种解释把读书比作吃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寿镜吾先生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执着。
三味书屋的影响:
1、教育影响:三味书屋作为私塾,是当时绍兴地区最著名的教育机构之一。它以寿镜吾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而闻名,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其中不乏著名的学者、作家和政治家。三味书屋的教育模式以传统经典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实践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对后来的新式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影响:三味书屋的命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读书的重视和对知识的追求。它的存在不仅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影响了绍兴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发展。同时,三味书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强调了读书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3、社会影响:三味书屋作为当时绍兴地区的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学者前来学习和交流,也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它的存在使得绍兴地区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也促进了当地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4、旅游影响:如今的三味书屋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寿镜吾先生的教育精神和人文情怀。同时,三味书屋也是绍兴地区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鲁迅把书比作什么,故名三味书屋?
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