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的原文是《礼记·檀弓上》中的两个故事,分别是「石能玉」和「丰能补」。「丰能补」的翻译:孔子说:“有被污蔑的人,是因为得不到机会为人服务;有被后来者取代的人,是因为没有得到机会为人提供价值。没有被怨恨的人,是因为了解自己的不足;没有被贫穷的人,是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的价值。”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的原文是《礼记·檀弓上》中的两个故事,分别是「石能玉」和「丰能补」。
「石能玉」故事的原文如下:
「孔子曰:『杂石之石,不杂玉之石;杂玉之石,不杂石之石。故玉石则其贞也,杂石则其辨也。假之其心,一贞一辨,以行乎其中,可则也;以行乎其外,可则也;以行乎世,则反焉者多矣。』」(《礼记·檀弓上》)
「丰能补」故事的原文如下:
「孔子曰:『有污者,因无得为之;有后者,因不得为之。无怨者,因知其所短也;无贫者,因人不知己所贵也。』」(《礼记·檀弓上》)
这两个故事的翻译如下:
「石能玉」的翻译:
孔子说:“杂石的石,不是杂玉的石;杂玉的石,也不是杂石的石。所以玉石才具有贞正的特性,而杂石则具有辨别的特性。借助玉石的心意,既可贞正又可辨别,在其中行动,是可行的;在外界行动,也是可行的;但如果用于世俗的行为,那么被误导的人就会很多。”(《礼记·檀弓上》)
「丰能补」的翻译:
孔子说:“有被污蔑的人,是因为得不到机会为人服务;有被后来者取代的人,是因为没有得到机会为人提供价值。没有被怨恨的人,是因为了解自己的不足;没有被贫穷的人,是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的价值。”(《礼记·檀弓上》)